《Flash8动画制作应用基础教程》—补间动画

悲酥清风 Flash评论3,840,1341阅读模式

(一)教学设想

本节是利用flash制作补间动画的入门课,补间动画分为动作补间和形状补间两种动画类型。同一个flash作品,动作和形状变化同时体现,在情节的设计上要显得自然过渡,以flash成品“鱼的世界”为突破口,让“鱼”游动很自然引入动作补间动画,其中涉及位置和缩放变化;再以标题的字转为形状“鱼”使场景更加生动,两种动画做到顺利融接。一节课两种动画都要涉及,不能进行太多功能与效果的深入,以最基本操作入手,从而使学生学会动作补间与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并且可以区分两种动画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目标要求与内容描述
知识与技能 概念 了解补间动画的整体组成

识别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

操作技能 正确制作两种类型的补间动画
过程与方法 过程 经历、体验两种补间动画的制作,自我探索实现不同动画的对象属性
方法 演示操作法、任务驱动

(三)教材分析

1.本章节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Flash8动画制作应用基础教程》第九章第三节《动作补间动画》。

2.动作补间是Flash制作常用功能之一,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一功能才能做出很多实用性很强动画,为学习后面内容打下扎实基础。

四)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的重点

① 两种补间动画的特征

② 形成补间动画的三个必要条件

2、学习的难点

① 动画类型的准确判断

② 图形元件、文本对象、矢量图形各自所对应的补间动画类型

(五)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前几章学习之后,对图层和时间轴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了库、图形元件、矢量图形、关键帧、普通帧、帧频,图层的概念,这些知识的接触为这节补间动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使上节课绘制的鱼可以在海水中游动起来也留给学生好奇心和动手欲,为本节课的主动学习创设了情境。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演示操作法,任务驱动学习,课时一节课。

1、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在设计过程中,课堂上使用两主线贯穿:“鱼”游动是第一条主线;标题字变图形是第二条主线。

2、促进信息加工的教学策略: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即为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3、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反馈评价→小结

(七)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多媒体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 flash半成品源文件、演示课件

3、学习资源的简要说明:

①flash半成品源文件直接引用上节课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避免重复劳动,也能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完整性。

②演示课件主要为教师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使用。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引入

1、 直接打开flash源文件展示我们第一节课的作品样貌,结合课件复习知识点:关键帧、普通帧、矢量图形、图形元件、文本对象

2、学生在讲台操作演示插入普通帧使静止画面延续、插入关键帧改变舞台中对象的起始状态

回忆:矢量图形与图形元件

普通帧和关键帧的作用

演示操作:

1、  将静止画面时间延长,

在鱼图层的结束帧插入关键帧,并移动鱼的位置

学生的操作更能激发兴趣,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初步

体验

+

尝试

制作

1、演示、欣赏“fish.swf”动画作品,请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动画形式;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补间动画(动作补间、形状补间 ) 欣赏并分析动画——“鱼的世界”

1、鱼的运动:从右向左的方向游动

2、文字的形状变化:有文字“鱼”渐渐变成一个鱼的图形

明确学习内容
2、  动作补间动画

教师演示必要步骤:

1)、开始和结束关键帧中“鱼” 的位置变化,设置过渡帧属性:动作

2)、鱼的转身操作:修改/元件/水平翻转

3)、鱼游远并且变小的动画设置

1、打开flash源文件,给“鱼”加上运动效果,教师的演示完成

1)、“鱼”的位置变化

2)、给“鱼”加上方向、大小等变化

3)、测试动画效果

2、完成快的同学辅助同座的同伴

反馈学生做好的动画,以激励更多的同学。
3、  形状补间动画

教师演示必要步骤,讲述形状补间要点

1)、在文字图层确定结束帧的位置,插入空白关键帧

2)、将库里的鱼图形元件拖入舞台

3)、设置关键帧中的对象,转化为矢量图形

4)、设置过渡帧属性:形状

布置练习任务二进一步要求:尝试完成拓展练习

1、练习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1)、在文字图层确定开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位置

2)、在结束关键帧处拖入鱼图形元件

3)、在开始和结束关键帧处分离文本对象和图形元件

4)、过渡帧属性:形状

2、完成快的同学进行拓展练习

留给学生自我探索的空间,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共同问题
反馈

评价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加以点评。 欣赏,评价 相互取长补短
小结 一、两种补间动画及其特点

二、简单动画的具体实现

明确、回顾本节课学习要点

完成练习并提交作业

系统化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九)学习评价

1、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中两个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学生的独立操作,邻座间的相互讨论,主动与老师交流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价学生能否掌握补间动画的制作要点。从提交的作品就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点掌握情况,从动画的效果可以看出技术上有无操作错误;从整体作品的视觉感受可以评价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

3、通过拓展练习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层的基本操作。

4、通过欣赏班集体成员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得到自我学习情况的内化评价。

(十)教学反思与后记

1、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两种动画能否在一节课内学习完成是一种尝试。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将两种动画放在一节课还是有可行之处。一般动作补间动画学生易理解,动画对象就从简单的位置改变开始。在这一动画形成后即可介绍形成补间动画的三个必要条件。拓展技术时可以将对象的缩放、旋转加入动画中。接着怎样自然引入形状补间动画是关键。最好还是在一个源文件上进行完整动画情节的创意。

2、活动组织进程上要注意把握时间。难点是形状补间动画,因为牵涉到对象属性转换,所以在动作补间制作上不要拓展,理解基本就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形状渐变。

3、让学生参与“教”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演示比教师躬身自行更能引起同伴的注意和学习欲望。

4、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及时归纳和小结,这将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目标的理解。

5、在巡视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对开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相对应的舞台对象的状态仍不理解,出现鱼倒游的现象就不知错在哪里。说明在教学中形成补间动画的三个关键点强调不够。形状补间动画学生理解形状的改变显得先入为主,在位置变化或者其他状态改变上并没有或者也不敢去尝试。反应出学生对于动作、形状的“动”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后面的课程中要及时强化。从学生提交作品看,大部分学生对补间动画的制作思想还是掌握。

6、对于课课作品相关联的课程设计,每一节课的学生知识点掌握要到位。本节课两类补间动画的教学效果与前面的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前面的铺垫一定要将时间轴,帧频和关键帧,元件、矢量图形交待清楚,否则影响补间动画的教学效果。

此文在2010年收录于荆门教研网,传送门

悲酥清风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5年9月14日 21:53:11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